美食

95°C燕窝or115°C燕窝,关于鲜炖燕窝你应该知道的真相
2020-06-15 14:29 未知

如今,干燕窝不再是消费者最唯一的选择,毕竟对于大多数消费者而言,燕窝如何炖煮才能保留最好的品质和营养是一大难题,所以2012年开始市面上陆续出现了即食燕窝品类。而近两年

如今,干燕窝不再是消费者最唯一的选择,毕竟对于大多数消费者而言,燕窝如何炖煮才能保留最好的品质和营养是一大难题,所以2012年开始市面上陆续出现了即食燕窝品类。而近两年,随着电商的崛起,以及今年疫情的影响,燕窝行业又来到了历史的转折点,鲜炖燕窝成了各大燕窝品牌“兵家必争之地”。

燕窝的炖煮太讲究,太考验人了。“当天鲜炖,冷鲜配送”的鲜炖燕窝的出现,无疑是现代消费者的一大福音。目前市面上的鲜炖燕窝有两个派系:95°C低温燕窝和115°C高温燕窝。

目前网上对此也有不少争议,到底如何选择呢?

燕窝炖煮温度到底是95°C还是115°C好?

研究表明:鲜炖温度高于100°C更安全

想了解低温炖煮和高温炖煮的区别,首先得先了解下什么是“鲜炖燕窝”。

鲜炖燕窝是无添加剂,保质期较短的燕窝产品,一般放在冰箱保鲜层,更适合一些没有炖煮燕窝经验,以及没有时间的消费者,鲜炖燕窝不仅消除了干燕窝甄选制作的高门槛,还解决了即食燕窝长保质期、含添加剂、不够营养等问题,给消费者提供了更营养、更新鲜、更高品质的燕窝滋补选择。

市面上鲜炖燕窝的保质期大多在15天左右,由于保质期较短,这也就对燕窝的处理保存工艺提出了高要求,而目前大部分消费者认为,高温炖煮燕窝对燕窝功效会有破坏性,是商家追求工业效率的选择,市面上便出现了号称“营养不被破坏”95°C左右低温炖煮的燕窝品类。

然而据“燕窝及其制品”国家标准主持人、国家燕窝及燕窝制品检测重点实验室徐敦明博士的专题报告显示,燕窝是一种动物源性食品,同时鲜炖燕窝又是新鲜炖煮食品,因此鲜炖燕窝的生产关键控制点(CCP)在于炖煮和储存环节,微生物限量成为此类产品食用安全性评价的关键性指标。进而福建农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张怡教授指出,即食燕窝类产品属于低酸性食品,又属于含50%左右的蛋白质食品,如果炖煮温度较低,可能不能彻底杀菌,特别是芽孢杆菌。即使用目前泡沫箱加冰袋的方式保鲜,但是考虑到全国范围内的物流运输时效性和包装保鲜效果等因素,在没有充分科学研究情况下,低温炖煮的鲜炖燕窝的确存在潜在安全风险,高温高压灭菌工艺才能满足对芽孢杆菌的杀灭作用。

因此,燕窝产品使用高温炖煮更能体现产品的绝对安全性,并非在于一刀切地提升工业效率。反倒是低温炖煮(低于100°C)的鲜炖燕窝其微生物指标不稳定,加上目前的包装方式和运输环境,存在微生物潜在安全风险,可能会造成微生物快速繁殖,菌落总数以及芽孢杆菌过多。菌落总数过多可能会造成:破坏食物的营养成分;加速食品的腐败变质;食用后可使人患上肠道疾病,危害人体健康。所以对于市面上很多燕窝产品生产来说,采用温度低于100°C以下,短短几十分钟的炖煮工艺值得商榷,同时也意味着产品的安全性要打一个问号了。

即食鲜炖燕窝高温炖煮比低温炖煮更有优势

不少对燕窝高温炖煮的“指责”还在于,认为高温破坏了燕窝宝贵的营养。

其实,不然。就目前的科学研究文献,没有证据表明即食鲜炖燕窝所谓的低温炖煮(比如95°C,38min)比高温炖煮的营养更好。江南大学食品学院陈茂深副教授则在专题报告中表示,燕窝富含的唾液酸(燕窝酸)、蛋白质,100 °C和121°C炖煮不会降低燕窝中蛋白质的含量,同样不会降低燕窝中唾液酸的含量,相反,燕窝蛋白的溶解度随炖煮时间和炖煮温度的增加而增加,可使燕窝蛋白更容易消化,更易于鲜味成分的溶出,提升口感;不仅如此,高温炖煮的燕窝具有明显的抗氧化活性,燕窝丝和上清液均具有抑制酪氨酸酶的能效,而抑制酪氨酸酶能起到美白效果。对于评判燕窝产品的主要指标——唾液酸(燕窝酸),厦门大学李红卫副教授则表示,经研究表明,燕窝中的活性成分唾液酸热稳定性好,不同炖煮工艺对燕窝中的唾液酸含量没有影响。

115°C燕窝和95°C燕窝,大家要擦亮眼睛

据《本草纲目》记载,燕窝入肺主气,入肾滋水,入胃补脾,补而不燥。《红楼梦》里黛玉生了病,宝钗给黛玉送了一大包燕窝,建议黛玉可以熬一熬燕窝粥补补身体,说可以滋阴补气。燕窝自古以来就被封为滋补佳品,而且是达官贵人才能用得上的“奢侈品”。

时至今日,燕窝依旧是带着独特营养价值属性和历史属性的东方滋补品,只不过燕窝早已“飞入寻常百姓家”,不再是当年的“奢侈品”。以燕之屋为例,其规格为70g*3、115°C高温炖煮的鲜炖燕窝,官网售价为469元,早已不是千金天价的时代了。

但燕窝依旧有着隐形的门槛,115°C燕窝和95°C燕窝都能晃晕大部分消费者的眼。

针对现下广受欢迎的即食燕窝、鲜炖燕窝而言,“食品安全”是最基础的,之后便是 “新鲜、营养”。然而如今市面上部分品牌却避开最基础的“安全”在高谈阔论,甚至是罔顾科学事实,这时候,消费者是否拥有理性的判断和相关的科普内容则显得至关重要了。

今日推荐

返回顶部